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2014―2015年度黄石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来源:黄石政府网站    时间:2014-05-15 09:58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2014―2015年度黄石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4―2015年度黄石市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好我市 2014―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2013年地质灾害概况  

  2013年,全市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 16起,按行政区域分:大冶1起、阳新 13起、开发区 1起、西塞山区1起;按灾种分:滑坡8起、地面塌陷6起、崩塌 2起。由于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及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应急处置及时果断,虽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8万元,但未发生人员伤亡。2013年突发地质灾害主要特点:一是突发地质灾害均为小型规模;二是灾种主要以滑坡为主,占50%,其次是地面塌陷;三是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2013年汛期共突发 13次地质灾害,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81%;四是人为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多,共12次,占全年突发地质灾害的 75%,表明人为因素是突发地质灾害的最大诱因。  

  二、2014―2015年度地质灾害总体趋势预测  

  地质灾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强度,结合多年来地质灾害成果资料的分析,预测我市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每年汛期 6―9月,且明显受制于暴雨的时空分布及强度影响。这个时期,是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受降雨的影响,易诱发以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山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  

  三、2014―2015年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地区  

  (一)西塞山区黄荆山北麓沿线地段。该区段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形陡峭,陡坡之下居民、学校、厂矿密集,防灾抗灾能力差。防范的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灾种有:  

  1、工人村菜场地面塌陷区;  

  2、中仓居委会地面塌陷区;  

  3、建房与道路削坡崩塌滑坡区,主要包括一西公路沿线边坡、市纺织品仓库后山边坡、飞峨山住宅区边坡、源建三村111号住宅附近边坡、市皂素厂边坡等。  

  (二)团城山 ―华新―老虎头斜坡地带区段。位于黄石港区和下陆区境内,该区段斜坡较陡,尤其是建房与修路形成边坡陡峭复杂,斜坡岩土体松散,是崩塌滑坡易发区,斜坡下多为居民集居地。防范的主要隐患点和灾种有:  

  1. 华新水泥厂石棉瓦车间后山滑坡区;  

  2. 超声电子设备厂住宅楼后山滑坡区;  

  3. 枇杷山周边斜坡地带崩塌滑坡区;  

  4. 老虎头周边斜坡地带崩塌滑坡区;  

  5. 狮子立山周边斜坡及地面塌陷区;  

  6. 市液化气站山体滑坡区;  

  7. 大泉路伍家洪―广法寺路段边坡崩塌区。 (三)长乐山 ―大冶铁矿周边区段。位于下陆区和铁山区境内,该区段斜坡较陡,矿业开发活动较强烈,防范的主要隐患点和灾种有:  

  1. 东方山虎崖峰泥石流区;  

  2. 东方山盘山公路陡坡地段滑坡区;  

  3. 快速道江洋段边坡崩塌滑坡区;  

  4. 老土桥村岩溶塌陷区;  

  5. 桃花山矿冒落塌陷区;  

  6. 大冶铁矿露天采坑、废渣堆崩塌滑坡区;  

  7. 尖林山塌陷区;  

  8. 大冶铁矿铁门坎冒落塌陷区;  

  9. 大冶铁矿洪山溪尾矿坝泥石流区。  

  (四)大冶市矿产开采区。大冶市是我市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地区之一,区内采矿活动强烈,疏排地下水量大,采空区复杂。各矿山应加强防范的主要灾种包括岩溶塌陷、采空区地面变形与冒落塌陷、露天采坑崩塌与滑坡、废渣场滑坡、尾矿库(坝)溃坝泥石流等。根据矿产资源开发程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重点防范区段主要有:  

  1.金湖街办铜绿山―龙角山矿产开采区。主要隐患点和灾种有铜绿山矿废渣场和露天采坑滑坡与崩塌、尾矿库坝变形、小青河地面塌陷,金湖街办曹家湾地面塌陷与房屋开裂、项家山山体滑坡,罗桥街办下径湖垦区地面塌陷;  

  2.石头嘴―金井嘴―大志山矿产开采区。主要隐患点和灾种有赵保湖垦区地面塌陷,省农电住宅楼附近地面塌陷,金井嘴矿区地面塌陷,大箕铺镇水南湾地面塌陷与房屋开裂;  

  3.陈贵大广山―刘家畈矿产开采区。主要隐患点和灾种有陈贵镇大广山和刘家畈矿区地面塌陷与房屋开裂,陈贵镇铜山口李家湾地面塌陷与房屋开裂,狮子立山矿区地面塌陷;  

  4.太婆山―伏山―余华寺矿产开采区。主要隐患点和灾种有太婆山露天采坑滑坡,伏三村房屋开裂,余华寺采坑滑坡与塌陷,金灵矿业公司柯家山铁矿地面变形与房屋开裂;  

  5.还地桥煤炭开采区。主要隐患点和灾种有还地桥松屏煤矿生活区和变电所地面沉降与房屋开裂,还地桥王家洞自然村冒落塌陷与房屋开裂;  

  6. 灵乡镇红星石膏矿地面塌陷;  

  7. 金山店镇张敬简铁矿区周边地面沉降与房屋开裂。     

  (五)阳新县矿产开采区。阳新县矿产开采主要集中在洋港、白沙、富池、韦源口及金海煤炭开发区。应加强防范的主要灾种包括地面塌陷、露天采坑崩塌与滑坡、废渣场滑坡、尾矿库(坝)溃坝与泥石流等。重点防范区段主要有:  

  1. 洋港镇月山村沙子背山体开裂及地面塌陷区;  

  2. 洋港镇崩山村卜风尖泥石流区;  

  3. 金海煤炭开发管理区地面塌陷区;  

  4.白沙镇上潘尾矿坝、赤马山尾砂坝、上潘村尾砂坝、牛头山尾砂坝、欧阳山尾砂坝滑坡与泥石流区;  

  5. 浮屠镇白云山尾砂坝滑坡与泥石流区;  

  6. 富池镇丰山铜矿尾砂坝滑坡与泥石流区;  

  7. 太子镇大洪村横屋下组房屋开裂沉降区;  

  8. 龙港镇阳辛村居委会房屋开裂沉降区;  

  9. 率洲管理区五马钙业有限公司山体滑坡区;  

  10. 王英镇王英村及泉丰村山体崩塌区  

  11. 白沙镇父子山山体滑坡区;  

  12. 黄颡口镇凤凰村后背沟泥石流区;  

  13. 韦源口镇新港村缺塘湾、女官畈组地面塌陷区;  

  14. 白沙镇父子山山体滑坡区。     

  四、防治措施  

  (一)严格落实地灾防治责任制。各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形势的严峻性,深刻了解地质灾害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坚决克服懈怠情绪和麻痹思想。对确定的省、市(详见附表)、县三级地质灾害重点督办点,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监测,层层落实责任制,将防灾责任落实到村(组)和具体监测责任人。各级防灾责任人和基层监测责任人明确之后,要向社会公布,便于社会公开监督,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  

  (二)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以高标准建设“十有县”(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明确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落实发放明白卡,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建立避灾台帐,加强日常监测、临灾预报和灾情速报。强化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防灾知识宣传和培训,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给群测群防员配备科学有效的监测设备,努力建成一支有责任心、有知识、靠得住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不断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编制防灾预案,对预案中确定的重要避灾点,要组织一次全面的安全性调查评价,要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各级国土部门要加强应急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工作专班,服从上级国土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领导,随时待命,一有命令,立即赶赴现场,协助当地政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根据“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应急管理体制,各级要进一步加强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工作,确保通讯畅通,信息传递准确及时。对出现重大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重点做好受威胁人员转移避灾工作。  

  (四)加强地质灾害点检查、巡查和排查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等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排查工作,做到一个不漏,加密监测,及时预警,切实做好防范工作。对公路铁路沿线、重大建设工程区、旅游区(点)、中小学校舍(区)等区域进行重点检查,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对各乡(镇)、村落实日常监测措施、警示牌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定期对各乡(镇)、村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措施、监测责任人、统计月报情况进行检查。对一些经监测证实变形持续加剧的隐患点,要果断避让搬迁。对人民群众集中居住区以及建筑物密集区的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五)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共同协作机制。各级国土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使“大家齐防灾,防灾为大家”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要主动指导和协助建设、交通、铁道、水利、电力等部门,落实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会同相关部门,对城镇乡村等人口密集区和江河流域、公路铁道干线、重要设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开展排查,共同努力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要主动与气象部门紧密配合,密切关注汛期的气候变化,加密分析会商频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分析总结灾害点在不同降水量下的形变速率差异,不断提高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度。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要在当地广播电台、电视台中播出,要通过手机短信将信息告知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尤其要注意那些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短时集中降雨天气,做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时向各级政府通报。  

  (六)严格加强在建工程防灾工作的管理。各县(市)区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险的斜坡上进行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工程勘察工作,防止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对已造成地质灾害的,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依法追究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七)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4.22”地球日、“5.12”防震减灾日、“6.25”土地日、 “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平台,进一步普及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营造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尤其在汛期和天气反常变化期间,通过播放动画、漫画、视频等方式,普及各种避险知识、防灾小窍门和典型事例,提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