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矿冶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考
大冶铁矿党委书记 高磊
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我们回顾艰辛的创业历程、回味艰难的建设过程,无不深切地感到:开发利用矿冶文化,就是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思想解放影响人
大冶铁矿是一座有着1785年开采历史的古矿,也是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正常运作。现有在岗职工3330人,离退居休职工8000余人。随着东露天采场的闭坑,矿石资源的逐年减少,矿山的生存、矿石的生产和矿工的生活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企业如何发展?矿山如何生存?
资源用起来。在漫长的开采进程中,我矿形成了极具科研价值的3个珍稀级矿业地质遗迹、3个珍稀级矿业生产遗址、2个珍惜级矿业活动遗址以及特有的“十大亮点”。有形与无形、古老与现代,让人们有了建设“博物馆”的想法。在这个思路的启发下,我矿不仅把矿石作为资源,还把与矿冶有关的文化元素都作为资源用起来。最典型的就是利用报废、淘汰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让矿“工人艺术家”自由创意,设计制作大型铁艺雕塑。在矿旅游观光区和生活休闲区安装摆放,使之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主题最鲜明的铁艺雕塑群。
机遇抓起来。2005年初,国土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矿山公园申报。我矿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对弘扬矿冶文化、寻求矿山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个决佳的平台。当即与国内大专院校合作,对1780余年的矿冶文明,以及极具科研价值的珍稀级矿业地质遗迹、遗址,进行资料和史料的整合,形成以大冶铁矿主园区和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区的“一园二区”总体规划,积极展开申报工作。于2005年7月通过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的联合评审,成为全国首批、湖北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
全矿动起来。有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了“国家队”的发展平台,不仅增添了矿山职工家属的信心,还激活了谋划矿山未来的思路。启动了深部开发矿山资源、深度开发文化资源的“双深战略”,确定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矿山”的战略目标,使全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文化挖掘、资源整合、环境修复等多方面纵深推进,把一个资源逐年减少、人员包袱沉重的老矿逐步建成资源富矿、经济强矿、文化大矿。5年来,我矿共收集各类矿石标本、岩石标本、古生物化石及历史文物740件,图片资料483幅、史料文献10余万字,建成中国首座铁矿山博物馆,成为湖北省首家按照国家《博物馆管理办法》评审通过的博物馆,被纳入国家文物局档案管理。
守正创新广开门
“扬矿冶文化 开风气之先”这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第一次到大冶铁矿留下的题词。时隔5年,在黄石市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他再次来到我矿,看到翻天覆地变化后,欣然再度题词“铜都铁城创新天”,这两次题词,是对大冶铁矿文化建设的最好佐证。在5年的摸索实践中,坚持文化矿山建设这个信念使我矿打开了一连串大门。
首先是打开了市场之门。5年来,我矿已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体系,全面打开了旅游市场之门。累计接待游客近40万人,门票收入达246.04万元,成为展示武钢矿山千年矿冶文化、提升武钢矿山品牌价值的新平台。先后被授予: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10余项资质和荣誉。今年又申报了“全国公益性科研基地”,成为湖北省唯一、全国28家上榜单位之一。并与数所大学联手建立教学基地,使矿山公园的科研、教学、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和潜力有效地释放出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是打开了环保之门。在建成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生态林的基础上,我矿紧跟“两型社会”步伐,运用“植树绿化同步植入文化”的“双植理念”着力打造“森林化矿山”。将旅游景点景观建设向生产办公区和职工生活区延伸,把最有特色、最有品位、最富历史文化的图片群、雕塑群融入人文景观。刷黑矿区道路、彩化房屋,种植各类苗木、绿篱、草坪,使全矿绿化覆盖率达40.5%,绿地率达36.2%。新建7人制室外足球场、拆除改造厂房,着力打造环生活区文体娱乐场所群,被国家绿委评为“全国模范绿化单位”称号。
再次是打开了品牌之门。我矿把公园开发建设定位在“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教学基地、文化展示基地、环保示范基地”,分“地质环境展示区、采矿工业博览区、环境恢复改造区”三大板块,使游客体验到“思想之旅、认识之旅、探险之旅、科普之旅”。同时,借国内主流媒体,扬我冶矿之名。大型文献纪录片《厚土》、对外交流片《传奇之地》、世博会献礼篇《盛宣怀》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香山商帮》栏目等摄制组相继来矿实地拍摄。《经济日报》还整版介绍我矿环境治理、文化挖掘等方面的经验。去年8月,我矿作为“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重点景区,再次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不同角度介绍我矿历史文化、经验做法。
文化发展带动城
经济是一个城市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离开了经济建设的基础,发展文化是空谈,反之离开了文化的支撑,经济建设也是盲目的。黄石市举办了“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庆典活动,这是湖北省今年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大型活动,从这次活动的贯名上就能看出,大冶铁矿对黄石市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是认清转型方向。黄石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对铜矿、铁矿、石灰石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发展历程就是工矿企业的发展过程。2010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矿冶文化助推城市转型”为题,介绍大冶铁矿的经验做法。新闻播出之后,引发国内30余家新闻单位竞相采访报道,先后有18.8 万个网页进行转载。充分说明大冶铁矿建设文化矿山,不仅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认可,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为黄石这个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二是找准文化定位。过去黄石的文化定位是“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之乡、服装新城”,但现在称作“矿冶之城”,这是黄石人在重复思考中,形成的新认识,而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大冶铁矿最早诠释“矿冶文化”、最早开始打造和广泛宣传,在去年“黄石名片”的征集中市民接受程度是最高,认为“矿冶文化”定位准、包容性强,所以有了这次纪念建市60周年和“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矿冶文化”的宣传不仅为大冶铁矿擦亮了金字招牌,也为黄石城市名片丰富了内涵。
三是提升城市品味。人是城市之本、文化是城市之魂。作为沿江开放城市之一,黄石提出了“建设文明、富裕、秀美、和谐的矿冶新城”的目标,利用“矿冶文化旅游节”大力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其间,大冶铁矿3天就接待游客8万余人。西藏曲松县委副书记、县长拉宗卓玛说:矿山公园的建造和规划展现出矿冶开采、冶炼的过程,体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文化矿山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新西兰纳尔逊地区商会会长多特·克托说:大冶铁矿在石头上种树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做好矿山开采的同时,通过保护工业遗迹,使这个地方能做到持续发展,对全中国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在第42个世界地球日来临之际,在铁山区提出打造“世界第一铁城”设想之时,在百年矿山强力推进“双深战略”之刻,也让我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我矿启动“双深战略”,确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矿山”战略目标,最终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将文化建设与当前的形势相结合,让矿山实力强起来。当前,对于我矿而言,文化建设已经度过了基础和硬件建设的“黄金期”。因此,要大力开展软件建设,编纂《大冶铁矿志》第四卷,配套编撰《冶矿故事》等赋有矿山特色的矿冶文化书籍,全面、系统、真实的展示矿冶文化,作为矿山公园配套旅游纪念品进行销售。并完善文化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标准,使我矿文化建设不断线、不掉档,促进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增强矿山实力。
——将文化建设与现场环境整治相结合,让矿山形象靓起来。现场环境整治在我矿实施了多年,因此将文化建设与现场环境治理结合是有依据、有示例的,还能与“文化进矿区”进行衔接。选矿车间应是文化建设与现场环境整治的重点。经过技术改造后,先进的设备和旅游通道已经成为各级领导来矿调研、全国同行来矿参观考察的重要地点。下一步,我们将旅游绿色通道延伸至工业区域,实现新旧对比,更能让游客在同一个厂房内看到矿山五十年发展的轨迹,看到中国矿业50年来由弱到强的变化,同时也能使百年老矿的生产线成为工业旅游的风景线。
——将文化建设与党工团工作结合,让党群工作活起来。工作注入文化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认为应当与党建、团建、班建等日常工作相结合,使原来各自独立的工作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串联起来,更加紧密的贴近生产经营。例如在实施选矿旅游线路延伸的同时,在各生产作业班组中开展“班组讲解员”选拔,让工人成为导游,讲工人运动在我矿建立组织抗击日本掠夺的过程、讲新时期劳模标兵为矿山发展作贡献的故事、讲党员责任区岗围绕生产难点排难攻关的事迹、讲50年矿山选矿设备不断改造变化,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促进职工加强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还可创新党群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内容。
——将文化建设与关爱每一个职工结合,让矿山职工乐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这几年,我矿确定了“关爱每一个职工”的新思路,在人才培养、职工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一步,随着我矿工业旅游新项目、新景点的建成开放,我们一方面引导职工家属尝试“矿工旅馆”、“矿工餐厅”等具有矿山“乐”经营项目,为困难职工和困难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让文化建设成为职工满意、群众高兴的“利民工程”。另一方面,发动现有的退居休文艺队伍,大力培养矿山“名嘴、名角、名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利用矿礼堂、公园内露天剧场等现有设施,自编、自排、自演具有矿山特色的文艺节目。拓展矿山晚间文艺市场,让游客来到矿山白天有玩的、晚上有看的,不断丰富矿山职工家属的业余生活,逐步形成文艺表演产业,从而使矿山文化建设成为造福一方的“惠民工程”,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矿山发展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