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遭遇了世所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遇上了中美矛盾的持续升温。但中国共产党历来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这一切没有,也不可能阻挡我们向前行进。5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六稳”“六保”目标,再次重申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向世人宣告党和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心和必胜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物质上充裕,更需要精神上富足,才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物质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需要,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还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都是古人追求理想社会中,对物质层面的强烈需求。党的十九大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美好生活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但没有物质又何谈精神。
精神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精神小康了,便有了思想和认识上的先进,物质小康便有了先导和动力。在扶贫工作中最为明显,物质上的单纯“输血”,可以救济贫困群体,让他们获得简单的幸福。教化、自觉式精神“造血”,可以让他们心灵变得更加强大,让他们对人生充满信心和希望,获得心灵感悟和深层的幸福。在精准脱贫的大好政策下,部分贫困户勤劳致富的思想竟然还有些滑坡,这便是精神小康不够的表现。精神上小康了,应该是自尊、自信、自强的,懂得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生活,而不是光依靠国家、社会的帮助。所以精神小康是更内在、更核心的东西,它是能够彻底改变贫困户贫困面貌的东西。
全面小康既要物质也要精神。近年来,黄石倾全市之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国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它需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过硬,是一个城市发展内涵与潜力的集中体现,与全面小康的目标一脉相承。全面小康离不开物质充裕,也离不开精神充盈,可以说二者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我们要物质、精神两手抓、两手硬,不要“跛脚”的小康。
当下,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迫于生计,无法在图书馆安心看书的农民工;还有少数极度贫困户需要脱贫帮扶,这些都是阻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利因素。要瞄准物质小康、精神小康两个靶,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为人民筑牢更加坚实的物质和精神汲取平台,建设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来源:黄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