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资源建设领域国有“三资”改革典型案例盘点
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工作部署,黄石市资源建设系统按照“摸清底数、确权赋能、价值核算、显化增值”总体思路,扎实开展自然资源“确认、确权、确值”,在“金、木、水、火、土、数”六类国有自然资源价值实现上进行了有益地实践与探索,从即日起,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对本领域的国有“三资”盘活案例进行梳理盘点,供参考借鉴。
案例一:“金”(矿产)资源盘活案例
武钢集团金山店张福山矿
开发深部资源助力企业增储上产
一、基本情况
武钢资源集团金山店矿业有限公司张福山矿(以下简称张福山矿)始建于1958年,拥有近70年开采历史,是湖北省重要的铁矿石生产基地,原采矿权生产规模为300万吨/年,有效期至2027年8月,开采深度为110米至550米。近年来,随着浅部资源持续消耗,截至2024年5月,采场深度已达-455米,逼近原采矿许可下限,矿山面临无矿可采的生存危机,不仅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更对区域铁矿石产业链稳定和国家战略资源供应构成挑战。
为破解资源接续难题,2021年起,企业启动深部勘探工作,在原采矿权平面范围内开展张福山矿床深部详查,累计投入1578万元,施工钻孔64个,总进尺11372.23米。2024年2月,经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评审备案,查明-550米标高以下铁矿石资源量6947.9万吨,平均品位TFe44.38%,其中探矿权范围内5219.8万吨,为矿山延续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精准政策适配简化勘查转化流程。依据《省自然资源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矿业权管理改革完善出让登记工作的通知》(鄂自然资规〔2024〕1号),对已设采矿权深部资源实行探采衔接简化管理:支持企业在原采矿权平面范围内开展深部找矿,无需单独办理新的勘查许可,直接利用原有探矿权开展详查工作;勘探报告经评审备案后,可通过采矿权变更将资源量纳入矿区范围,实现勘查—备案—扩界无缝衔接。张福山矿仅用17个月完成深部勘探野外施工,较常规流程缩短6个月。
(二)三级联动协同,构建高效审批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联动机制,变企业逐级跑批为部门主动联办:大冶市局先行核查,8月20日出具核查意见;黄石市局同步推进资料审查与生态修复监督,11月1日完成规委会审议并出具意见;省厅开通绿色通道,指定专人全程跟踪,通过预审补正同步、处室会审会与专题会衔接,10月25日完成处室会审会审议,10月28日通过厅专题会。三级审批总耗时较常规流程压缩40%。
(三)问题靶向破解,保障流程顺畅推进。针对审批中的难点堵点精准施策:对10亩开裂永久基本农田,采取边治理边核查模式,9月启动治理同步推进审批,避免流程停滞;对伴生硫资源评估问题,明确评估与审批并行原则,企业承诺按结果补缴出让收益,不将评估作为发证前置条件,确保审批不受额外因素拖累。同时建立工作专班周报告、月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衔接、资料补正等问题12项。
(四)规范协议出让,激活国有资源价值。严格遵循同一主体、原有系统、协议出让原则,将深部5219.8万吨铁矿石资源依法协议出让给原采矿权人,既避免优质资源分散流失,又降低企业开发成本。同步完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复绿方案》编制及公示,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同步推进,方案公示期内无异议,实现开发合规、生态达标双重目标。
三、工作成效
(一)增储上产成效显著,资源保障能力跃升。通过深部扩界,张福山矿新增查明铁矿石资源量6947.9万吨,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探矿权范围内资源量5219.8万吨,平均品位达44.38%,资源品质优于浅部矿体。按生产规模300万吨/年计算,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7年;结合生产规模已获批增至350万吨/年,预计年新增产能50万吨,进一步夯实区域铁矿石供应基础。
(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国有资产持续增值。新增资源量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潜在经济价值达350亿元,企业资产规模显著扩大。同时,深部资源开发带动井下工程、选矿升级等投资,预计拉动相关产业链投资超50亿元,每年可新增税收约2.8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三)审批效率全面优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从深部勘探备案到完成省市县三级核查,全流程耗时较同类项目平均缩短5个月;省厅审查环节从受理到通过专题会仅用2个月,审批时限压缩60%,为企业节省时间成本超千万元,形成政策明确、流程清晰、服务精准的矿业权管理新模式。

施工现场图

采矿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