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中游南岸,一座有着三千年采冶史的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绿色嬗变。黄石——这座因矿而设、因矿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如今以其创新实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生动范例。近年来,黄石市将绿色矿山建设作为推动资源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十年持续攻坚,实现了从传统矿业城市向绿色矿业示范区的华丽转身。
“四梁八柱”生态法制矩阵:谋篇布局的顶层设计
黄石市委、市政府将绿色矿山建设纳入“生态立市”战略布局,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主责”的工作机制。2014年,黄石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创新设置百分制量化考核体系;随后,多部门联合印发《绿色矿山创建管理暂行办法》,实现创建工作制度化;2020年制定《长江大保护矿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将绿色矿山建设与长江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021年颁布实施《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进一步规范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监管;2022年出台《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2~3年实现露天矿山全部达标”的攻坚目标。十年间,黄石累计出台专项政策文件8个,形成覆盖规划、建设、验收、监管全流程的制度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成为黄石凝聚攻坚合力的关键举措。市县两级成立由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部门组成的“绿矿办”专职机构,实行集中办公、挂图作战。建立“1+N”责任体系,明确属地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建设责任和第三方技术支撑责任。创新的“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督导机制成效显著,仅2024年就累计开展专项督导38次,下发整改通知18份,对6家整改不力矿山实施“摘牌”处理,并督促整改提升重新创建。同时,建立绿色矿山建设信用档案,将创建成效与采矿权延续、出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的闭环管理。
在要素保障方面,黄石建立了“财政+金融+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县两级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创新推出“矿山复绿贷”等金融产品,累计发放绿色信贷9亿元。组建由中国地质大学、省环科院等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建立“一矿一策”技术帮扶机制。建成市级绿色矿山专家库,入库专家58名,2024年开展专题培训6次,培训人员600余人。矿山智慧监管平台的探索搭建,更实现了矿区环境在线监测、生产数据实时传输、创建进度动态更新的现代化监管模式。
智慧监管新范式:全链闭环的精准施策实践
以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为引领,黄石实施“关小上大、整合重组”专项行动。自2015年以来,全市矿山数量从328家压减至172家,减少47.6%;大中型矿山占比提升至42%,新设建筑石料矿山最低规模提高至500万吨/年。全市新出让的非金属露天矿山要求采用平硐溜井代替汽车运输,皮带廊道将砂石料直通货运码头,刷新了长江岸线的“颜值”。围绕打造全国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全国第二大特钢产业集聚区、亿吨机制砂万吨线等战略,优化矿山布局,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了“开采规模化、加工园区化、资源循环化”的产业格局。
“三查三改”监管体系的构建成为黄石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日常巡查抓隐患整改,专项检查抓问题整改,联合督查抓系统整改。矿山生态环境“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的建立,对12家预警矿山实施了限期整改。创新“生态修复保证金+保险”制度,累计缴存保证金2.3亿元,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矿山达100%。推行的“边开采、边治理、边复绿”工作法成效显著,大冶铁矿实现采矿剥离物100%资源化利用,华新水泥下纬山矿建成国内首个“无废矿山”示范项目。
科技赋能让黄石的智慧矿山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市矿山累计投入2.1亿元实施“智慧矿山”建设工程,建成三维地质模型、生产调度系统、安全监测平台等智能化系统。湖北三鑫公司打造的真三维管控系统,实现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精度达0.3米;丰山铜矿建成全流程数字化管控平台,矿产资源利用率提升12%。全市建成智能化矿山8家,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率达65%,标志着矿山生产进入智能化新时代。
绿色转型动力引擎:“四型示范”的创新驱动路径
黄石打造的四大示范模式亮点纷呈。公园型矿山模式中,大冶铁矿投资1.2亿元建设百万株万亩刺槐复垦基地,配套建设国家矿山公园、运动健身公园,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其生态修复案例更是入选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智慧型矿山模式下,湖北三鑫公司投入5000万元建成井下无人驾驶运输系统、智能充填系统,采矿成本降低18%,入选国家智能矿山建设试点。生态型矿山模式的代表华新水泥下纬山矿实施“矿地融合”工程,绿化覆盖率达92%,矿区PM2.5浓度较创建前下降67%。无废型矿山模式则在大红山铜铁矿落地生根,建成固废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年处理尾矿120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5%。
节约集约发展理念在黄石得到深入实践。抢抓大冶市、阳新县纳入全国矿产类节约集约示范县(市)试点的契机,不断强化绿色矿山创建对矿山经济效益提升的促进作用,督促矿山企业改进采选技术、更换采选设备。全市大中型矿山主要矿种铜、铁、金、水泥用灰岩的“三率”达标率达90%以上。大冶铁矿利用废石生产机制砂,年消纳固废150万吨;丰山铜矿将尾砂用于井下充填,减少地表堆存80%。全市建成尾矿综合利用项目11个,年处理能力达500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2亿元,充分展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经济价值。
矿地和谐共生成为黄石绿色矿山建设的重要特征。通过严格控制可视范围裸露面积,科学指导各矿区开展植树绿化、矿容矿貌、环保安全提质增效行动。完成矿区道路硬化120公里、景观绿化24万平方米,建设生态停车场、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32处,落实降噪抑尘、雨污分流、安全警示等环保安全设施162项,使矿区范围内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探索建立的“矿山+社区”共建机制,大冶铁矿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社区繁荣的良性互动。
截至目前,黄石市共有绿色矿山33家,其中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库9家、省级名录库12家,省级储备库12家,建成绿色矿山数量占在产在建矿山总数的63.5%,在产大中型矿山入库率达90%,省级以上绿色矿山数量居全省第二。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黄石走出的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
十年磨一剑,黄石绿色矿山建设的蝶变之路,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样本。从“青铜故里”到“绿色标杆”,黄石用行动证明: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座古老矿业城市的绿色蝶变,正以其独特的实践智慧,为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