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世界罕见,就在黄石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1-03-18 10:22

 

漆黑的矿井

狭窄的矿道

叫响全国的华新水泥

……

 

14日21点10分

在浙江卫视播出的

《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

(黄石篇)

 

 

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担任嘉宾,黄觉、马伯骞、阎鹤祥等明星嘉宾共同组成“布鞋男团”,带着我们走进黄石的矿冶工业遗产。

在黄石,“布鞋男团”集齐了四色矿石,共同打开了遗产密码,回答何为黄石的工业遗产,解读三千年炉火的奥秘。

震撼的天坑体验


 

 

 

  “布鞋男团”到达的第一站是大冶铁矿露天采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他们穿上安全服,戴着安全帽,来到大冶铁矿东竖井地下120米深处。

 

  大冶铁矿有限公司尖林山矿副矿长叶聪林带着“布鞋男团”深入矿洞之中,一路走一路为大家讲解大冶铁矿的开采历程。矿洞之中,已经停用的斜孔钻机、炸药运输车、运矿车等,无声诉说着那段开采的历史。

  出了矿洞,眼前是豁然开朗的天坑底。这里矿石众多,在叶聪林的邀请下,“布鞋男团”分头寻找不同的矿石,现场趣味横生。
  从坑底向上望,看不见上面的人,只能遥闻其声。当“布鞋男团”回到井上,来到天坑观景台时,被眼前的情景震撼。巨大天坑似聚宝盆般仰卧山中,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块区域竟相当于150个足球场大。

 


  1958年7月,这片露天采场正式投入生产,设计年产铁矿石290万吨。2003年露天开采结束,转入地下开采。露天采场旧址得以整体保留。
  整个采场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900米,上下落差444米,坑口面积108万平方米,是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亚洲最大的人工采坑。
  在露天采场东边,是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基地之上种满了槐树。每年四五月间,满树槐花盛开,清香远溢,“石上生花”成为这里的美谈。

 

 

深刻的“古今对话”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处,面积2平方公里,完整再现了黄石地区从商朝至汉代近千余年间的铜矿采冶历史,由此表明当时的开采技术已成功采用竖井、平巷、斜巷的联合开采方法,证明了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创造了完整的采矿炼铜技术。

  该遗址被学术界誉为“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黄石也赢得“青铜文化发源地”的美誉。


  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陈树祥的带领下,“布鞋男团”见到了千年前的采矿巷道,亲身体验了复原的春秋、战国、汉代冶矿遗址,体会到古人采矿的不易。得知这里开采出的矿石,足以制作四万套曾侯乙编钟时,“布鞋男团”惊呆了。
  “从现代和近代的两个矿坑走过来,再进入作为古代矿坑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目的就是找根寻魂,探究青铜源到底从哪里起步,回溯黄石工业遗产3000多年的历史发展脉络。”陈树祥说。


温馨的家庭聚会


 

  83岁的华新水泥厂退休工人吴伴元带着“布鞋男团”,游览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回忆当年工作时的场景。

  华新水泥厂是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在“申遗亲历者”单霁翔的建议下,这个基建心脏被建成了博物馆,工业景观得以保存。这里也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填补了我国近代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空白。
  华新水泥厂旧址内的1、2号窑,是目前世界上仅有保存完好的湿法水泥旋转窑设备;3号窑被命名为“华新窑”,是中国水泥工业的里程碑。

   华新水泥厂旧址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是功能建筑与设计的代表作,是中国水泥行业的教科书,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对于吴伴元一家来说,更是四代人的传承和记忆。从父辈到孙辈,他一家四代都是“华新人”。在吴伴元家,“布鞋男团”与老工人们吃着晚餐,聊着当年的往事,场面温馨。


探讨遗产利用之路


劈开的山石、燃烧的炉火,熔炼出灿烂的青铜文明;开启钢铁时代,为铸就大国重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今天如何更好地利用工业遗产?在黄石的第二天,“布鞋男团”来到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就该问题进行交流。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现完整保留高炉栈桥、冶铁高炉、日欧式建筑等遗存。其中冶铁高炉始建于192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钢铁冶炼炼炉,是当时的“亚洲第一高炉”,填补了我国近代早期钢铁工业文物保护中的空白。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去过那么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城市像黄石的工业遗产这么具有唯一性。”单霁翔说,从3200年前到近现代的发展史中,黄石有完整的矿冶工业文明体系,更加难能可贵的还有连续性和密集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黄石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
  单霁翔还列举了不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保护及改造的成功案例,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
  “城市的文化传承来自于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感情和记忆。今天,黄石的工业遗产到了非常关键的合理利用阶段,我们要找到最合理利用的方向,要让它们能够活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当中,能够给市民和游客带来深刻的印象,来了之后流连忘返,走了之后念念不忘。”单霁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