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规划引领 共建美丽乡村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0-01-20 08:20

□ 黄学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是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的田园风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这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眼中期盼的美丽乡村。乡村作为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载体,它的美,不同于城市的美,它是一种自然的美、生态的美、传统与现代劳作融合的美、人与人之间淳朴交往的美,既有外在的美,也有内在的美,既有物质层面的美,也有精神层面的美,概括起来就是“四美”,即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和乡风美。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时代最强音。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三农”领域的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推广好浙江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实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升级阶段,核心在于解决乡村发展理念、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空间布局、乡村人居环境、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传承以及实施路径等问题。因此,美丽乡村建设是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需要,是提升农民素质和树立文明新风的需要。

建设美丽乡村,重在规划先行。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着力下好规划引领这步“先手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根据“三纵一横”乡村区域发展布局,紧锣密鼓推进171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建设,越来越多的乡村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强烈。大冶灵乡依托三山一水一峡谷(大王山、梅红山、宫台山、毛铺水库、毛铺峡谷)独特的自然资源,坚持规划引领,采取“多规合一”方式编制了全域旅游总规和21个村详规,绘就美丽乡村蓝图。毛铺片区村庄利用毛铺水库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峡谷风光,与中国地大合作打造户外滑翔运动特色小镇;谈桥片区村庄利用大王山原生态自然风光,引进外资打造休闲观光田园综合体;罗桥片区村庄利用梅红山风景区和康之堂铁皮石斛药博园,成立华中农大专家工作站,打造康养特色小镇。

美丽乡村美不美,规划设计是前提。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色和质量,规划的缺失,直接导致乡村发展定位不准、建设无序、特色不明、环境不美。从各地实践来看,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因地制宜、强化分类指导,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品质保障。目前,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有些村庄没有出台规划,有些村庄规划编制质量不高,缺乏明显的地域特色,指导性、实用性不强。如何让乡村建设得更美,规划设计的理念、群众意见的吸纳、乡土特色的彰显,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要坚持保护优先。制定规划要尊重现有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严禁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毁坏历史文化景观。要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保持田园风貌,留住农村乡愁。要防止不按规划搞决策、寅吃卯粮搞建设、层层加码搞典型、过度包装搞盆景。

要坚持多规合一。编制基础设施、农民建房等多规合一的实用性综合规划,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优化融合,实现一张蓝图多规叠加、融合共用。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等村庄建设分类要求,通过农房改造、村庄整治、异地搬迁等途径,优布局、强管控,引导农村人口集聚,因地制宜布局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适度集聚、生产便捷、生活舒适的村庄分布格局。

要坚持因地制宜。全市790个行政村,各类村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制定规划要符合村情,体现个性特征,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盲目攀比,不能建设高大上的形象工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 产业发展、村民需求等实际情况,对村庄进行梳理归类,突出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地雕琢,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做到因村施策,量力而行,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建设效果,充分体现农耕文明主色、东楚文化底色、当地民风特色,避免百乡一体、千村一面。

要坚持农民主体。美丽乡村规划的实施主体是农民,制定规划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确保农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全过程。加强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从“要我搞规划”转变为“我要搞规划”,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良好氛围。坚持让农民评价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用优美环境影响农民,提高农民知规划、懂规划和执行规划的意识,真正做到美丽乡村农民建、建好美丽乡村为农民。

来源:黄石日报2020年1月20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