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市委书记王建鸣(右一)、市长杨晓波(右二)等领导登上板岩山山顶,察看险情,部署治理工作。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邹海涛 实习生 刘露 骆磊
近日,记者深入板岩山地区采访,深切感受到该地区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3万余居民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心情。
镜头一:今年70岁的胡润仪,清楚记得1985年第一次登上板岩山山顶,站在顶峰往下看,一块断岩突出坡面,岩体上也满是裂缝,危岩看起来摇摇欲坠,它的下面是一排鳞次栉比的厂房和居民区,心中胆寒。
镜头二:晚上六点多,家住板岩山正下方的骆家,81岁的骆爹爹拿起电视遥控器,天气预报成为他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看到最新的天气预报,没有大雨他才能安心。
镜头三:沿黄厂街社区居民小区的主要出行路口,原先与居民楼平台齐高的驳岸,由于地陷变形如今已经低了半米。为防止驳岸跨塌,沿着不到20米长的驳岸,5个敦实的水泥墩依墙而立。
……
“二十多年提心吊胆”
7月28日上午,一段蜿蜒的小路,胡润仪老人缓缓而上,亦走亦停。远处,山雾缭绕,板岩山若隐若现,而其中的危岩体,因裂缝切割,竟势如累卵,仿佛一触即崩。
这条不起眼的小路,老人一走就走了二十几年。从1985年搬家至板岩山山脚下,老人也将这身后的板岩山当成了自家的一部分。老人望了望板岩山,深有感触的说:“二十年前,我负责承包了板岩山段的养护,平时种养一些树。起先是每天上山‘侍弄’这些宝贝,后来养成了每天要走到山顶‘透透气’的习惯。每月都要到山上走几遭,山上的一石一木都很熟悉,每次地质部门上山勘测都是我带路。”
老人回忆道,从1989年开始,板岩山主峰北坡的坡顶部分出现了好几块危岩体,而危岩体内的裂缝纵横交错,裂缝宽一般在两米以内,但有的裂缝却远远不止两米,人根本跨不过去。上世纪90年代,其中一块危岩体的重几十吨的岩块从山顶滑了下来,滚了百余丈,而它所经之处,树木倾倒,幸好在中途停住,没有一直滚到山脚造成人员伤亡。
上午九时许,气温渐渐升高,淅淅沥沥的小雨也没再下了。板岩山此刻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没有了遮遮掩掩,倒给人心里几分踏实之感。说到板岩山山脚近几年的变化,胡润仪老人的眉宇渐开。他感叹道,自打修通了从山下到山上的简易公路,尤其是上山公路边自来水、供电、有线电视等管线的迁移,还有六百多米长的抗滑桩的顺利完工,监测系统的布设完善,他的心里着实像吃了定心丸般,害怕和担心减轻了不少。58岁的吴叶生,作为国土部门干部,今年已经多次上山查看险情,他指着山顶的岩石说,山顶的岩石像一团巨大的火焰,三道垂直的裂痕,将火焰分成四部分。“别看上面的岩石在这里看起来很美,可它就象一颗巨大的炸弹,随时都有炸响的危险。”
板岩山垂直高度296米,只容一人走过的山路又陡又滑。越到山顶,山路越难行,巨大的岩石裂出了一道道缝隙,缝隙有的深不见底,稍不留意就会跌进无底深渊。吴叶生说,为了治理板岩山灾害,已经有人献出了生命,一位唐姓地质勘察员,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上山监测岩石裂缝时,不幸失足遇难的。
山下居民成为“气象专家”
“我现在住也不是,不住也不是。”骆秀峰站在自家的房前矛盾地说。骆秀峰的房子依山而建,屋后几十米高的山坡就是板岩山,他家是板岩山下的第一排房屋,板岩山一旦发生山体滑坡,他家将首当其冲。
“平时抬头看着板岩山,心里蛮怕的,不想哪天就砸到头上了。一年要担心好几次,有时就在三更半夜。”骆秀峰指着身后的山体告诉记者。
1996年,曾住在大冶四棵的骆秀峰由于大冶湖被水淹,同原大冶湖农场的10多位职工一起,从大冶搬到此地,一住就是10多年,而一家人也提心吊胆过了10多年。
据他回忆,10多年来,板岩山小型的坍塌已经有4、5次,而一旦碰上特大暴雨,由此形成的山洪和被风雨冲刷震动的岩石,就会齐刷刷地向山下的房子袭来。虽然很担心,但骆秀峰还开玩笑说:“我每天都是提着心过日子,枕着石头睡觉。原先住得低怕水淹,现在住得高,没想到也不安全。”
“我家房子是当时花了六七万元才盖起来的,花光了家里的积蓄。”骆秀峰说,他家的房子一家五口人住,一下雨对骆秀峰一家来说,房子就成了一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
“为住得放心,我们人人都成了‘气象专家’。”骆秀峰的父亲骆爹爹,今年81岁,虽然听力不大好,但每晚天气预报成为他每天必看的电视节目,看到最新的天气预报,没有大雨他才能安心。不仅如此,每当刮风下雨打雷之时,一家人心里总七上八下,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时间都会上山查看山体的情况。碰上暴风雨或天太黑路太滑的时候,他们则叫上附近的居民一块儿去看个究竟。
居民区布满“建筑补丁”
近几日的阴雨天气,大大缓解了市民的酷热之苦,这些对于板岩山下的居民来说,不一定是好事。7月27日上午,在337栋的居民楼发现了近半米的溶洞,而挡土墙也有近70米的栏杆被损坏。
黄厂街社区是板岩山下4000多人口的居民区,是板岩山地质灾害防治的中心区之一,走在社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建筑补丁。有防止驳岸垮塌立起的水泥墩、有支持地基的立柱,而挖了再修、修了再挖的排水管网就更多了。
“除了山体滑坡,居民最怕的是山洪,一下大雨,由于山洪清刷,地基被侵蚀容易形成地陷和溶洞。每年社区内都会发生一至两起地质灾害事故。”黄厂街社区主任王红说。
因此,每逢下大雨,黄厂街社区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现象:社区干部轮流值班,打着雨伞带着手电筒,一个或几个人一起,从黄厂街翻过青龙山到四门交界,从社区居民楼栋各个角落到沿山各个路面,到房前屋后查看一番,看看居民的房子是否也有危险,前前后后要忙活一个多小时。暴雨夜,社区更要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今年,社区对沿山的63户进行了重点登记,他们既是住户也是社区信息员,一旦发生地质状况,我们可以第一时间知晓。”
王红掐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块砖头3毛钱,一立方米沙子400元,修复加固一座溶洞和地陷,没有一两万是不行的。而这笔钱对社区居民来说,有如天文数字。每次社区只能求助冶钢集团,几年下来,估计费用在10万元以上。同时,由于受地基下沉影响,该地区有10栋楼房的地下排水沟大多变形或改道,每年居民都要集资请人清掏。
黄厂街社区只是板岩山下的一个缩影,危岩体下方是密集的生产区、生活区、商业区和教学区,水平距离最近处不足200米。通过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四个危岩体中有三个存在明显的三维位移形变,危岩灾害有发展趋势,一旦危岩崩塌,将直接危及山下3万余人的生命安全,损毁生产、生活设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10亿元。
“速战速决摘除‘定时炸弹’”
板岩山出现灾害隐患后,黄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建鸣、市长杨晓波曾亲自爬上山顶视察板岩山地质灾害隐患。王建鸣还作出指示:“资金再困难,就算没有钱砸锅卖铁也要治理,最终把板岩山治理成一个公益性的森林公园!”
7月28日上午,随着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为打通危岩体削剥下载的通道,现场一条通往山顶的道路立即开始挖掘。作为板岩山治理工程的基本工程,主要包括危岩体消坡、危岩体支护、运输公路、修筑拦石坝、柔性防护网工程、溜槽工程、监测系统工程、裂缝浇灌混凝土等工程。
由于施工难度大,此次治理工程着重了周边的安全防护,要求严格实行定点爆破,并相应设立了拦石坝、柔性防护网、溜石槽等三条防护网,在施工期间还将按响警报,对山下的居民进行组织回避。同时,为避免长时间扰民,把原计划两年的工期进行了压缩,以求速战速决。
“让老百姓白天行路放心,晚上睡觉安心。一定要搬掉严重威胁群众安全,压在老百姓头山的一座山。”吴风雨介绍说,板岩山近期的治理目标首先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最后通过绿化,视觉效果得到改善。
站在半山,看着山下的一排排居民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格外美丽。家住板岩山山脚的卫细梅说,现在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花巨资摘除这颗“定时炸弹”,工程上马了,山下人睡个安稳觉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