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地陷:帐篷成了村民的家
今年7月24日凌晨,对于铁山区三岔路村老土桥村民来说,是个噩梦般的日子,凌晨3时许,村民冯金宝家刹那间出现一个直径约5米、深度推测约5米、面积近20平方米的大坑。
地陷的发生,在老土桥并非首次。老土桥村民小组与鄂州交界,东邻106国道,距大冶铁矿西采坑约80米。该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陆续发生过多次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事件,被列为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点。其中灾害明显的年份有1985年、1994年和1995年。据调查,在村民聚集地及外围0.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已相继产生塌陷坑16个。
地质灾害发生后,铁山区政府紧急调运38顶救灾帐篷,近40户村民被迅速转移出危险区。
9月1日,记者来到老土桥。村民仍住在帐篷内,在塌陷区域,记者见到村中许多房屋墙面开裂,有的裂缝长达数米。有人尝试在一户村民家中跺脚,结果从地下传来十分明显的空响。
目前,来自武汉的地质专家组已到铁山实地查看,对塌陷区地质展开调查论证工作,预计11月可完成勘测任务。
现状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多
像老土桥这样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黄石还真不少。市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94个,分布在大冶、阳新和市城区,直接威胁到9万余人的生命安全,一旦“引爆”,预计财产损失约20亿元。
在人口密集的黄石城区,地质灾害涉及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变形、地下水资源枯竭等17种,尤其是主城区处于一江(长江)二山(黄荆山、长乐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更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其中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数量最多。
“在黄石,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相对集中,人为活动诱因突出。”专家指出,在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各种因素中,降雨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根据黄石历年统计资料显示,近八成的地质灾害发生在6、7、8三个月的降雨期间。“暴雨特别是大暴雨分布地区与地质灾害易发区迭加的地域,往往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市都会发布汛期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积极备战。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人为工程建设活动频繁,特别是矿山开发、道路修建、城镇建设等不合理的人为工程活动,也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据统计,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中,有七成与人为因素有关。
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具有突发性,灾后救灾抗灾难,经济损失大,危害程度高。“黄石市采空区地面沉降和冒落塌陷49处,主要分布在西塞山区、铁山区,它们就像不定时的炸弹,一不小心就会引爆。”市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士介绍,其中威胁最大的是上窑中仓塌陷沉降区,1993、1995年塌坑5处,毁房22户,开裂房屋75户,威胁400余人的生命安全;1983、1996、2003年工人村菜场多次岩溶塌陷,毁房4栋;1992、1995年袁仓煤矿矸石山滑坡,毁房110多户;1994年有色新冶铜矿龙角山尾矿库溃坝后形成泥石流造成大坝下游大冶市金湖乡李德贤村化为废墟,致使42人死亡、80余人受伤;2006、2007、2008年,金山店镇张伏山村多次发生地面塌陷,全村307户中多数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变形。目前,地面塌陷依然在发展,307户村民急需搬迁。
据统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共发生主要地质灾害300余处,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把脉诊治:多措并举防患除患
7月28日,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筹备,总投资4880万元的板岩山危岩体治理工程开工,悬在黄思湾地区3万余人头上的“不定时炸弹”将在13个月后成功摘除。
板岩山危岩体是省级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监测点,这几年,山体的裂缝越来越多,裂缝越来越粗、越来越长。数据显示,目前最深的裂缝深度已达120米,最宽的达到5米左右。去年以来,板岩山4个危岩体中有3个出现明显位移。一旦危岩崩塌,将直接危及山下曹家湾、黄厂街、新建区等社区3万余人的生命安全。治理工作受到附近居民的热烈欢迎。今年68岁的史建国老人,已在板岩山脚下生活了20余年,“板岩山治理好了,我们睡觉都能睡得香。”
独特的地质结构,加上长期的矿业活动,使得各种地质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给我市带来了沉重的环境治理负担。目前,我市现有的各类地质灾害点,相当一部分灾害点跟板岩山一样,位于人口居住集中区,近期内需要治理的灾害点有80个,预计共需治理资金 6.3亿元。矿山开发引发的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等尤为严重,全市需治理的矿山面积38.6平方公里,需治理资金约60亿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灾害治理取得一定实效。争取省市财政自筹治理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市城区曹家湾滑坡、牛头山滑坡等8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其中余家山边坡治理被评为省级优良工程。并督促有关责任单位完成了市第三橡胶厂职工宿舍楼后山崩塌、陈家湾百盛公司住宅楼后山滑坡、黄石港区大垅还建点滑坡等一批治理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也在稳步推进。争取省部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立项10个,投资3133万元,实施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大冶铁矿露天采场等7个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极大地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
同时,我市还率先在全省推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备用金缴存制度,累计缴存备用金4200余万元,并督促矿山企业利用备用金开展“边开采、边治理”工作,初步改变了“老板发财、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治理被动局面。积极争取部、省矿山废弃地复垦项目。全市共上报立项的矿山废弃地复垦项目有51个,争取复垦资金3176万元,复垦矿山废弃地新增耕地1.03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