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党全国“三农”工作中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活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现代田园生活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但是,城市和乡村因为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环境特点、比较优势始终不会趋于同质,将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成为追求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选择。如生活在城市的人们为了逃避繁忙的工作、拥挤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常常会到乡村旅游休闲放松,而生活在乡村的农民则希望到城市的摩天大楼看一看、走一走。著名城市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把这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称之为“田园城市”。他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中倡导,“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问题的关键是,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集中到一起的方式是什么?过去的实践主要是把“田园城市”的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中,通过建设公园绿地、碧道湿地等在“城”中增加“乡”的优点。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在“乡”中不断增加“城”的优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把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现代人向往农村生活不是向往农村泥泞的小路、污秽的厕所、黑暗的夜晚……必须加速从低水平的传统田园生活向高质量的现代田园生活的跃升。乡村振兴就是要对传统自然经济条件下的田园生活实施现代化的改造,建设成为工业文明乃至知识文明条件下的现代田园生活,这才是人类理想生活的栖息地!
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是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的着力点
现代化生活离不开良好的水电路网汽等基础设施,也不离开美丽宜居的自然人文环境,还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应以此三项工作为着力点和突破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对乡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也是农民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前提条件。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持续加大建设力度,提升建设质量和水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畅通工程、供水保障工程、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以及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构建村全覆盖、户全延伸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要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及日常管护机制,明确产权,落实相关主体责任、管护标准和人员费用等,确保高效运转。
持之以恒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和农房风貌管控,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强化县镇统筹协调和财政保障力度,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农村清洁环卫和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培育村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切实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
共建共治共享现代化田园生活
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要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始终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生活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齐头并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要让农民享有高品质生活,让农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推进乡村生活现代化,要充分尊重农民生活习惯,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乡村振兴的智慧和力量,做到方向的坚定与行动的耐心相统一。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其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内生动力才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只有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才能后劲充足、行稳致远,现代化乡村生活才能在农民心灵深处扎根。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共享现代生活中实现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推进生活现代化有利于提高人的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既要通过对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等硬件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改造,不断提升农民的感性体验和审美趣味,又要通过均等化、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内在素质和文明程度,让广大农民在享受乡村生活现代化的过程中走向人的现代化。